close
《小學生》孩子長大了,凡事開始學著自己來! 2009.06.15
 

情況一:
「嘉嘉,今天怎麼又遲到了?」
「老師,對不起!是我睡晚了,太晚叫嘉嘉起床。」媽媽搶著跟老師解釋。

情況二:
「媽媽,都是你啦!那一題你都沒有幫我複習到,害我考試寫錯!」琪琪為了沒拿到一百分,跟媽媽抱怨個不停。

情況三:
媽媽匆匆忙忙把誠誠送到校門口後才發現,今天應該穿運動服上學,但誠誠穿錯了,穿著校服,誠誠大發脾氣,拗在校門口:「今天星期三耶!你給我穿錯了啦!我不管,我不要進教室!」

這些場景,讓許多老師大搖其頭:「現在的孩子怎麼這麼依賴,而爸爸媽媽又為什麼讓孩子變成這樣?」

小學生的自理能力

六歲進小學時,由於孩子的粗、細動作發展,以及語言、認知等能力都已日趨精熟,因此與學前孩子比較起來,他們自理能力的培養已經不在吃、喝、拉、撒、睡、清潔等這些自我照顧的層面上,轉而著重在自我生活的管理層面。

舉例來說,很少孩子長到六、七歲還不會穿脫衣服,但是沒有自理能力的孩子,天熱了不知該脫衣服,天冷了也不知該加衣服;或者每天睡前刷牙都需要大人提醒、老師交代的事情得等大人去翻閱他的聯絡簿才知道,他從不主動提起或去完成它、睡前都不整理明天上課需用的東西,等發現漏帶東西時,才打電話叫爸媽火速送來等。

因此所謂小學生「能力所及之事」,大抵可以分為「家庭生活的自我管理」以及「學校生活的自我管理」兩方面

在家庭生活的自我管理方面,指的是在家中做好自己本分該做的事。比如:每天早起、上學是小學生的本分,他應該有能力約束自己前一晚不貪看電視而晚睡,以免隔天起不來;或者用完餐之後把桌面整理乾淨,並把碗拿到水槽去;或者將脫下來的衣服掛好,而不是在哪兒脫就丟在哪兒,等要穿衣服時,經常找不到衣服;東西用完了會放回原處,以利下一次使用、回家功課會自動完成、分配給他的家事,就算因為看卡通而耽擱了完成的時間,他終究還是會去完成它…等。

在學校生活的自理能力方面,指的是做好學生的本分。比如:帶齊上課需要的東西、考試到了知道要準備、上課時可以專心聽講、知道並遵守校規、與同學有爭執會想辦法解決,而不是動不動就要求爸媽出面、別人有而自己沒有的東西,縱使很想要,也不可以未經別人許可就取走等。

培養小學生自理能力的三撇步

小學生的自理能力,其實就是一種好的行為習慣。有人說,人是習慣的動物。一旦養成了好習慣,孩子、大人就都有多出來的力氣去做更有趣的事情、更多的學習與互動,而不會把力氣都花在敦促孩子做他能做、該做的事情上面。

撇步一,前一個階段的發展,是後面階段的基礎。父母希望孩子進小學後具備自我生活管理的能力,當然要在孩子還在學前階段時就用心去培養

撇步二,深入了解你的孩子,哪些事情其實他已做得很好,哪些事情是他可以做到卻不肯做的,哪些事情對他而言其實是有困難的。父母想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,宜是孩子可以做到的。舉例來說,對小一的孩子來說,上課時要進教室在座位上坐好、聽老師講課是孩子可以做到的,但是要他一整堂課都聚精會神、正襟危坐,其實不是他「能力可及」的事。但對小四的孩子來說,卻是他該盡力做到的。

撇步三,在學習新的自理能力時,父母要先示範給孩子看,並教孩子一些技巧,然後,「慢一點出手」,讓孩子有練習的機會;偶有閃失,也不用嚴厲責罵,鼓勵孩子再接再厲,對他表示高度的信心,孩子最終一定學得會,而且還開開心心的。

以上學不遲到為例,父母可以先帶著孩子學會使用鬧鐘,和孩子討論鬧鐘要設在幾點起床,然後就交給孩子。一開始,孩子也許不能「聞聲而起」,也許會遲到,不用責罵他,只要鼓勵他:「沒關係,我們明天再試試。」孩子一定很快就學會使用鬧鐘,對自己「不用媽媽叫,我自己起床的」深感驕傲。如果父母一看鬧鐘響了孩子卻沒起床,馬上將自己變身為第二個鬧鐘,「嗶嗶—嗶嗶—」的叫,那麼父母就要有心理準備,第一個鬧鐘將從此無用武之地。

只要孩子培養出良好的自理能力,在課業的學習上他自然也能做好自我管理。所以,父母與其念茲在茲地要提升孩子的學業成績,幫孩子複習功課、請家教、補習等,還不如把力氣放在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的能力上面更事半功倍

文/經國管理學院幼保系兼任教師暨資深幼教工作者 呂素美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楊梅保母許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